机械设备
06-08

光伏产业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根据“双碳”目标,到203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25%,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在12亿千瓦以上。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光伏发电量为42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8%,约占全国全年总发电量的4.9%;我国新增光伏并网装机容量87.41GW,累计光伏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92.6GW,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为全球第一。有机构预测,2023年,光伏新增装机量有望超过95GW,累计装机有望超过487.6GW。 “十四五”以来,相关部门发布了一波利好政策支持光伏产业发展,也给五年计划光伏产业后续的健康有序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政策基调,更凸显了光伏发电产业在我国能源结构和战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光伏发电的工作原理是光伏技术的基石,了解光伏发电的原理更便于梳理光伏技术的发展和演变。光伏发电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半导体的光生伏特效应,其本质是当物体受到光照时,物体内的电荷分布状态发生变化而产生电动势和电流的一种效应。 在实际应用中,采用不同的掺杂工艺,通过扩散作用,将P型半导体与N型半导体制作在同一块半导体(通常是硅或锗)基片上,在它们的交界面就形成空间电荷区,称为P-N结。而太阳光照在半导体P-N结上,形成新的空穴—电子对,在P-N结电场的作用下,空穴由N区流向P区,电子由P区流向N区,接通电路后就形成电流。 关于目前主流的光伏的三代分类,不得不提及“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在格林的理论中,结晶硅型属于第一代太阳能电池,非晶硅型等薄膜太阳能电池属于第二代太阳能电池,而第三代光伏电池是有潜力克服单带隙太阳能电池功率效率31%—41%的Shockley-Queisser辐射效率极限的太阳能电池。 近年来,我国光伏行业的核心关键技术已获得更多突破,光伏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变得更加经济高效,更凸显了能源转型过程中,技术进步占主导作用。2010年年初,在欧美国家反倾销和反补贴政策的冲击下,我国光伏产业原材料、市场、核心技术等环节处处受制于人。不过,随着我国光伏产业抓紧核心技术和产业链、供应链的布局,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和科技创新力度,使得后续几年光伏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实现飞速发展。 目前,我国光伏产业从硅材料生产、硅片加工、电池片和组件的生产到与光伏产业链相关的检测设备、模拟器等,都已具备成熟的技术和供应能力。与此同时,为加强国际竞争力,我国光伏产业继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行业降本增效。如今,在产业技术迭代的优势下,我国光伏行业效率不断攀升,成本逐步下降,成功完成了从补贴时代到平价时代的跨越。 随着传统能源枯竭和价格持续上升,光伏发电在技术迭代的支持下,将凭借成本下行,很快成为最具经济性的电力形式。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我国光伏行业在“十四五”期间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23年一季度,全国实现新增装机33GW,相当于去年上半年新增装机的总和。预计2023年我国光伏累计装机将首次超过水电,成为第一非化石能源发电来源。一季度光伏装机增速超过952%,甚至远远超火电的97%。随着总装机容量差距不断缩小,光伏将逐步成为我国第一发电来源。  
06-08

探寻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的绿色秘密

重峦叠嶂,一管即通;江河阻隔,一贯穿过。从河北省永清县出发,天然气旅经山东、江苏,最终接入长三角的千家万户。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南段是我国东部地区天然气大动脉,在维护能源安全的同时,将“大资源”引向“大市场”。顺着天然气管道自北向南,记者探寻着高质量发展的雄厚底气,以及生态环境部服务保障重大项目落地的生动故事。 全线贯通后,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64亿吨 每年近4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通过里程超过11.6万千米的主干管道,送往全国各地、四面八方,而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便是其中之一。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起点位于中俄边境的黑龙江省黑河市,终点是上海,全长5000余公里,分为北、中、南三段分期建设。其中,北段(黑龙江黑河—吉林长岭)、中段(吉林长岭—河北永清)已分别于2019年、2020年底投产通气。 在国家管网集团安全环保部总经理闫宝东看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是特殊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我国首条采用1422毫米超大口径、12兆帕高压力等级的长输天然气管道。管道设计输量380亿立方米/年,也是目前世界上单管输量最大的长输天然气管道。 同时,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也是绿色的。“到2025年全线贯通时,这项工程每年可向东北三省、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稳定供应天然气380亿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4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82万吨。”闫宝东说。 然而,这样一条“绿色”管道的真正贯通并不容易。目前仍在建设的南段工程,起自河北永清联络压气站,自北向南途经河北、山东、江苏、上海,终点为西气东输一线白鹤末站,管道全长1509公里。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南段所经4个省份经济发达、环境复杂、人口稠密、水网密布,对施工技术、安全环保要求高。”生态环境部环评司的卞华锋告诉记者,为积极推进重大输气管道落地,生态环境部建立了环评审批“三本台账”和绿色通道机制,将项目纳入台账,提前介入指导环评文件编制。对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即报、即受理、即转评估,在严守生态环保底线的基础上加快审批。 南段工程共穿越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环境敏感区30处,涉及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生态保护红线34处,管道两侧100米范围内涉及村庄108处近3996户。“环评文件编制过程中,生态环境部环评司组织管道设计单位、环评单位及建设单位多次召开专题会,从管道路由、敷设方式和施工方案等方面进行深入论证,优化工程方案。”卞华锋说。 搭桥入地,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扰动 “天然气管道建设是线性工程,管道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山地、平原、水网等各种环境,穿越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周边生态环境。”黄河边,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分公司中俄东线冀鲁工程项目部副经理王立辉向记者介绍。 2020年7月,生态环境部对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永清—上海)环境影响报告书作出批复,其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优化管线路由和敷设方式,优先避绕各类生态环境敏感区,确实无法避绕的,尽量采取无害化方式穿越。 黄河流域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管道从北向南延伸,必须穿越黄河。但如何在管道安全穿越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扰动,成为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南段建设的重要课题。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的黄河滩上,微风吹面。两三百米宽的河面,一边是德州市,一边是济南市。“我们提前进行摸排,综合考虑管道沿途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乃至交通条件等因素,经黄委会批准最终确定在这里采用水平定向钻穿越黄河。”项目设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的邓乔予告诉记者。 水平定向钻,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供水、电力、天然气等柔性管线铺设施工的施工技术。“我们先在入土点利用小口径导向钻完成河流穿越,再用大口径的扩孔器和管道沿原线回拖,最终实现管道穿越。”王立辉介绍,定向钻的施工方式是经过多次讨论、反复权衡之后定下的,主要考虑到对黄河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 定向钻在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施工场所面积较小,可以极大降低工程项目对周边植被的影响。而定向钻的入土点设置距离河道较远,能够最大程度保护穿越区域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 2021年4月,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定向钻穿越黄河”正式开工。2022年4月,工程正式完工。 “施工过程中,我们采用环保泥浆实现全过程循环利用,尽量控制废弃泥浆产生量。同时安排现场人员对线路进行巡查,巡视是否出现跑浆、冒浆现象。”王立辉说,千般努力都是为了不让一滴泥浆进入黄河。 穿越黄河,只是无害化方式穿越的一个缩影。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南段建设中,或优化管线路由,或调整施工方式,施工对于自然环境的扰动被尽可能降到最低。 在江苏省东台市,为减少建设对泰东河西溪水源地造成的影响,项目将管线改线;在山东济宁市泗水县,149.9米的斜拉索跨越大桥在洙河水面上空巍然耸立,天然气管道腾空而起跨越而过,减少了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扰动;在江苏省昆山市,项目将混凝土管顶入河床之下,再将天然气管道敷设其中,以顶管的施工方式穿越娄江…… 从设计到监测,全方位守护动物的家 去年12月3日,中俄东线长江盾构穿越隧道顺利贯通。“这项工程,是目前世界油气领域内单向盾构掘进距离最长的盾构隧道。”谈及长江盾构,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分公司中俄东线江苏工程项目部副经理王大伟尤为自豪。 事实上,除去盾构掘进距离,“万里长江第一长隧”的另一大特色便是对于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长江盾构穿越点所处的长江入海口是江海洄游鱼类的重要通道,也是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当地位于长江刀鲚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域环境流态复杂,营养盐类丰富,是刀鲚、中华鲟等重要品种索饵、洄游的理想场所。”王大伟介绍说。 如何在长江穿越过程中保护好刀鲚、中华鲟的家,生态环境部对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永清—上海)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中指出,长江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段施工应尽量避开主要保护鱼类的繁殖期和洄游期。“我们意识到,降低施工带来的环境扰动并减少环境污染固然重要,但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保证鱼儿欢游。”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分公司中俄东线江苏工程项目部经理白泉说。 设计是工程的先导,每一施工环节、每一技术领域都要提前设计好。于是在工程前期,环境影响、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影响等专项评价提出的种种措施,都被项目设计人员明确在每一个设计方案、每一个技术文件,甚至每一张设计图纸中。 设计的周全带来的是明显的效果。“刀鲚的洄游路线自下而上,其中3月至5月为渔汛高峰。项目采用盾构方式穿越长江,且减少夜间施工,在避开洄游高峰期施工的情况下,施工对其影响很小。”来自项目环境监理单位的北京中油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有限公司赵鑫宇说。 王大伟同样印象深刻的,还有去年在常熟开展的一场热闹异常的增殖放流活动,260尾全人工繁殖中华鲟、38000尾胭脂鱼被现场放流。这是长江盾构项目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开展的增殖放流活动,大量生长性状优良、活动力强、体质健壮的鱼类个体进入大自然,促进了生物种群的恢复与扩大。 与刀鲚、中华鲟的“待遇”一样,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黄嘴白鹭同样受到悉心保护。废黄河穿越现场,定向钻穿越江苏涟水涟漪湖黄嘴白鹭省级自然保护区500多米,而这本是“进度紧急”的工程施工,在4—8月却停了下来。 涟水段建设单位四川油建施工技术部部长陈小刚告诉记者,4—8月是黄嘴白鹭在当地的迁徙和繁殖期,项目现场严格执行环评批复要求进行避让。此外,施工单位在进场前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野生动、植物保护培训,明确保护动植物种类、保护要求以及捕杀处罚等要求,避免出现施工人员捕杀保护动物的事件发生。 来源:中国环境报     
06-08

“中海油”们入局漂浮式海风,海上“称霸”的日子来了?

当前,陆地风电和近浅海的海上风电对优势地理位置的占据已几近饱和,漂浮式海风或成新的市场突破口。 根据BNEF数据,预计2023年全球累计风电装机量将达到1TW,2030年接近2TW,海风贡献大,预计海风的装机占比将从2022年的10%提高到2030年的28%,2035年海风累计装机有望达到521GW,是2021年的10倍。2025年欧洲海风市场有望加速发展,美国陆风装机将于2024年开始回弹,并逐年攀升。 此外,GWEC预计,全球漂浮式海风装机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可达104.7%,2026-2030年达59.6%。经济性欠缺。目前漂浮式单位造价在4-5万/KW左右。成本降幅可期。 根据BNEF预测,2025-2030年主机和平台成本有望大幅下降,使整体造价降低40%-56%至17585元/kW,预计2035年成本将接近当前固定式风机。 “漂浮式”风电是什么? 新能源行业已经越来越内卷,光伏行业的硅片、硅料都面临产能过剩,因此市场转向关注下一代新技术,例如钙钛矿。风电行业也类似,在传统技术被充分预期后,新技术“漂浮式”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究竟什么是漂浮式?这还是要从全球海风资源分布说起,全球80%的海风资源潜力都在水深超50m的海域,但50m深海域都在深远海,开发难度大增。中国目前中国陆风资源和近海资源基本开发完毕,风电转向深远海开发成为行业发展必选项。 为什么深远海开发必须用到漂浮式,原先的技术为什么不能再奏效?一般海水50m水深内用的是传统固定式风电机组,即当下普遍使用的技术,已经成熟。但随着海深加深,距海岸变远,固定式就不再适用,不仅成本更高也不够安全,“漂浮式”就应运而生,简单理解这种风电机组是飘于水面的,用钢缆在海底固定拖曳,像不倒翁一样。 漂浮式海风,从0到1 中国漂浮式海风的赛道初具雏形。在中海油之前,共有4位国家队选手涉足漂浮式海风: 三峡集团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2021年建成抗台风“三峡引领号”并网发电。 中国海装联合中国船舶集团等企业单位,2021年建成国内首台深远海浮式风机“扶摇号”。中国电建2022年投建万宁230亿元漂浮式海上风电项目,预计2025年并网。 中广核则暂布局于国外,参投法国相关项目。 可以看到,漂浮式海风在国内处于从0到1的初始状态,率先涉足的企业往往会抱团出击。 “中海油”们入局漂浮式海风 中海油入局远海漂浮式海风,相对独立。能保持独立研发和投产的原因,有私心,也有野心。 私心,是因为中海油目前即将投产的漂浮式海风,最主要应用场景是自己的海上油气田。 这一点在中海油对外披露的信息中也有显示。据央广网报道,“海油观澜号”投产后,将为中海油的海上油气田供电,为风急浪高的深远海油气开发工作提供了用电保障。 据统计,“海油观澜号”年均发电量可达2200万度,相当于3万中国人一年的用电需求。海上作业平台用电需求高,一般直接使用开采出的伴生天然气或原油发电,但这种发电机组容量小、效率低,能耗高。风电机组的加入,为供电增添新途径。 当叶片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或疾或徐转动时,所发出的绿电一年可节约燃料气近1000万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900吨,对于中海油绿色转型又是一次有益助力。 野心,在于中海油已有一些成熟体系与经验,可以嫁接、复制,更可以为其它尚在抱团探索的企业们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就近提供的电力就近消纳,能够减轻对电网的压力,还能够提供给其它船舶、海工企业,也能够转换为经济效益。而这样的野心,中海油有,其它涉足漂浮式海风的企业也有。 例如,三峡集团牵头在广东建设的“三峡引领号”早在2021年并网发电。值得一提的是,平台搭建时国内首次使用吸力筒导管架、芯柱式嵌岩导管架、漂浮式基础型式等,并且主要方案均为国内自主的核心技术。并网后每年可为电力需求极大的粤港澳大湾区提供56亿千瓦时绿电。 在输电环节,中海油将油气行业的动态海缆技术经验,直接嫁接到漂浮式海风领域。凭借成熟技术和创新设计,节省设备采购与维护保养成本。 同时,“海油观澜号”可组合其他业务板块发挥组合经济效应,如结合光伏、海洋养殖、氢能等。在“海油观澜号”的浮体平台上安装光伏板,平台中间取部分空间作为养殖区域,将形成“以渔养电、以电养鱼”的发电新模式,实现了风、光、渔融合,推动“绿色生态”。 在中海油之前,龙源电力于2022年打造了全球首例将漂浮式风电开发与深远海渔业养殖技术融合的示范工程项目,在福建的一个海洋牧场中打开了风电新增长极,养鱼年产值有望达到1000万元。 在英国,还有同类项目利用海水制取氢并储存在海底储罐,从而使氢燃料电池替代大型燃气轮机,还能为油气开采平台提供稳定的可再生电力供应,甚至向外输出。 根据中国对海风的规划,海风资源规划近海100GW,深远海300GW。与光伏钙钛矿类似,漂浮式海风新技术可能迎来快速发展。 若企业本身有技术,有经验,有应用场景,那么无论中海油、三峡也好,还是其它企业也罢,在海上“称霸”的日子就不远了。  
05-10

天然气价格联动还差什么

  理顺天然气价格   促进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天然气顺价机制不畅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文/于洋   近年来,供暖季停气、限气现象时有发生。背后的深层原因——天然气价格机制不畅问题,引发了各地政府主管部门的极大重视。   3月15日,湖南省发改委发布《关于召开湖南省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听证会的公告》称,当气源采购平均成本波动幅度达到基准门站价格5%,应适时启动气价联动机制,天然气终端销售价格同步同向调整。此举再次彰显了政府加快价格传导机制改革,确保天然气市场稳定的决心。   价格难与供需匹配   随着我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国家管网集团成立后,我国部分天然气资源的价格开始放开。2020年《中央定价目录》显示,国产陆上气和2014年底投产的进口管道气门站价由政府管制;海上气、页岩气、LNG、直供用户、2015年投产的进口管道气等门站价由市场形成。   我国天然气价格呈现明显的政府管制和市场化定价双轨制。而在城燃终端销售环节,非居民用气和居民用气价格双轨制特征也比较明显。前者采用市场化定价,后者实行政府管控。   虽然2018年国家发改委发文要求,理顺居民用气和非居民用气的门站价,但在实际操作中落实较难。城燃合同内的管道气价格受国家基准门站价管控,上浮最高不得超过20%,且终端销售价格由地方政府监管。当合同内低价气量不足,若要保证居民用气,城燃企业通常需购买高价的合同外气量,然后低价卖给居民。   “这导致上游气源价格攀高时,城燃企业购销价格倒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陈守海坦言,“对燃气公司来说,价格倒挂最简单的处理措施就是能少供就少供,能不供就不供。尤其是这几年,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国际市场价格整体处于上涨趋势,而且波动比较大。这种情况下,矛盾更加凸显。”   推进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被认为是疏解这一问题的关键措施。中国城市燃气协会曾建议,国家层面应出台城市燃气终端销售定价指导方案,建立“综合采购成本+配气价格”的价格联动机制;居民气价调整实行季度联动,不设置调整条件、涨幅上下限;非居民气价调整实行月度联动。   顺价机制顺不下去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发文称,为研究完善天然气终端销售价格与采购成本联动机制,要求各地就建立健全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提出具体意见建议,包括如何确定综合采购成本、如何科学设置启动条件、调价周期和调价幅度等。   发改委对出台天然气上下游联动机制非常慎重。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建立上下游天然气价格联动机制。2021年以来,发改委进一步推动地方建立健全城市燃气价格联动机制。湖南、甘肃、新疆、宁夏等地相继出台了价格联动机制政策,天津、广西等地进一步完善了现行的价格联动机制。   在中国城燃协会研究员秦鹏看来,经过一系列调整完善后,各省出台的价格联动机制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比如,缩短价格联动调整的周期,成都市明确联动周期原则上不低于一个月。尝试区分淡旺季实行不同的价格联动方式,针对气源市场价格淡旺季差价较大的矛盾,天津市尝试在区分淡旺季售气价格的基础上,按本年与上年同季平均采购成本(价格)相比的方式确定本年淡旺季售气价格。为解决LNG气源市场价格上涨产生的矛盾,山东省明确城燃企业在长期协议合同外购进LNG用于非居民气的,从综合购进价中剥离,实行“购进价+配气价”销售,高进高出、低进低出,不再计入城燃企业天然气综合购进价,实行上下游价格联动。   但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让顺价机制顺不下去。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新松指出:“很多地方都启动过顺价机制,但启动是启动了,顺价机制设立了,制度也制定好了,最后实施时还是停留在制度层面。燃气公司往往没法按照调整后的价格向用户收费。”   天然气分析专家许磊表达了相同的看法:“多数省份的城市燃气价格联动机制政策是3年前制定的,难以适应当前天然气市场价格变化的新情况和与其他相关政策如工程安装费和储备等配套的要求,地方联动机制政策不完善。有的省份价格联动调整程序复杂,容易导致联动不及时等。这些都影响到了天然气价格上下游联动的效率。”   监管+政策指导是关键   城燃作为天然气管网的终端环节,承担保障城市天然气市场供应的主体责任。根据实行天然气管售分离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在目前配售分离条件不成熟,仍然实行配售一体的情况下,实施城燃价格联动,是适应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要求的过渡性措施。   目前,在城燃企业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格局下,城燃企业独立承受或者自行消化采购价格大幅上涨的能力较弱。考虑到目前地方城燃价格联动机制正在经受2021年以来天然气市场价格持续上涨的严峻考验,“针对地方实施价格联动出现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指导,促进地方进一步完善价格联动机制。这既是在用气旺季及时疏导天然气价格矛盾、保障天然气市场供应的迫切需要,又是坚持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具体体现。”秦鹏说。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市场价格改革逐步推进,而国家层面对地方适应改革要求,加强和完善价格监管,特别是完善价格联动机制,还没有制定系统的指导性政策规定,只在2017年对地方加强配气价格监管提出指导意见。从目前各地价格联动实施情况看,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迫切需要加强中央政策指导,统一政策要求和工作步调,积极稳妥实施价格联动,及时疏导价格矛盾,保障天然气市场供应和价格的基本稳定。   除了国家的宏观指导,为保障地方价格联动机制有效运行,许磊认为,价格的捋顺还需要进一步采取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比如,稳步推进城市燃气全方位价格联动,逐步缓解居民气与非居民气交叉补贴严重的矛盾;积极推动用气大户向气源企业直接采购模式。   据悉,近日国家发改委已到各地调研走访,了解燃气购销和价格情况,以及建立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的经验和困难,为研究完善天然气价格机制进行摸底。新的天然气价格机制值得期待。
05-10

警惕厄尔尼诺!全球LNG最大买家:今年天然气价格或再次飙升

  来源:澎湃新闻   去年冬天,北半球高于平均水平的的气温帮助缓解了能源紧张,并导致液化天然气(LNG)价格从创纪录的高位大幅下跌。   如今,全球最大的LNG买家预计,今年天然气价格或将再次飙升。   据报道,日本最大的电力生产商Jera Co.董事长Yukio Kani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他对LNG价格可能再次飙升的担忧,并将其归因于欧洲和中国不断增加的进口能力,以及潜在的恶劣天气风险。   Kani说,今年冬天,随着欧洲进口能力的增加,以及中国在结束疫情后可能增加需求,如果恶劣天气来袭,价格可能会再次飙升。他说,买家没有机会“放松警惕”。   Kani表示,虽然该公司预计日本的LNG需求将在未来十年下降,但随着更多数据中心和半导体工厂的建设,需求可能会出人意料地保持平稳。   目前,亚洲LNG期货较去年9月的高点下跌了83.5%,触及2021年夏季以来的低点。   在地球的另一边,美国天然气和欧洲天然气期货价格徘徊在多年来的低点。   Kani对恶劣天气的预测可能与今年可能再次出现的厄尔尼诺气候现象有关,这可能导致全球气温升高,使得空调需求上升,从而导致对天然气的需求增加。   与此同时,随着欧洲重新调整其能源供应链,减少对俄罗斯的依赖,更多地依赖美国的LNG运输,供应可能进一步紧张。   此外,中国经济复苏的加快也可能提振液化天然气需求。   延伸:报告显示厄尔尼诺或致全球再创高温纪录   参考消息网4月23日报道据德新社4月21日报道称,气候报告说,厄尔尼诺的威胁使全球再创高温纪录的可能性上升。   报道称,世界气象组织在《全球气候状况》报告中说,过去一年间,因气候变化而创下的惊人纪录让地球的危机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清晰可见。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21日在日内瓦说,正在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不是好兆头。   德国研究人员说,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具有温室效应,因此全球气温可能很快再创纪录。   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安德烈亚斯·芬克说,今年可能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首先加大了2023年和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再创或超过2016年上一次最高值的可能性”。   德国不来梅港阿尔弗雷德·韦格纳研究所的黑尔格·格斯林持类似观点:“2023年或2024年,很可能再创全球新纪录。”   莱比锡大学气象学院的卡斯滕·豪施泰因甚至认为,可以想像,2024年“将首次超过全球年升1.5摄氏度的限度”。   世界各国希望防止气候变暖超过1.5摄氏度,这在《巴黎协定》中也有规定,但是迄今采取的措施还远远不够。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已经表示,这个目标可能要经历多年超标之后才能迎来全球平均气温再次下降。但是,前提是,各国为抑制气候变化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   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说,2022年的纪录包括:南极海冰面积创新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创新高,欧洲冰川出现最大规模融化,以及海水热含量达到最高水平。记录值一般是与几十年前开始有记录以来进行对比。   世界气象组织证实,2022年是工业化以来第五或第六热年份,气温比1850年至1900年的平均气温高出1.15摄氏度。观测数字如此接近,所以很难精确区分。2015年至2022年是最热的8年。   报道称,今明两年,这个趋势可能会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气候科学家豪施泰因说:“此刻看来,2023年非常有可能出现2015年至2016年以来最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
05-10

中国第27座接收站来了!全球最大FSRU型LNG船舶进靠香港!

  中新网广州4月13日电(郭军范天佑李峰)记者13日从广州海事局了解到,全球最大FSRU(浮式储存再气化装置)型LNG船“挑战者号”在广州海事局与香港海事部门精心组织下,经担杆定线制顺利抵达香港南丫岛锚地,计划于18日进靠香港首座海上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   这是广州海事部门首次实施超大型LNG船航经担杆定线制的交通管制工作,也是香港LNG接收站首次进靠LNG船舶。   “‘挑战者号’需航经船舶交通流复杂的珠江口担杆定线制水域,该船自进港前72小时起,我们主动与香港LNG接收站、香港海事部门、船舶代理公司等沟通联系,及时传递船舶航行动态、气象海况预报、水域交通等信息,提前部署交通组织、现场管控、清道护航等安全保障措施。”广州海事局指挥中心业务主管李娜介绍说。   为保障“挑战者号”航经担杆定线制水域的航行安全,广州船舶交通管理中心设立监管专台,实施临时水上交通管制,对过往船舶进行水上交通组织,为“挑战者号”航行编队设置警戒圈,保持连续跟踪监视,提醒靠近警戒圈水域的无关船舶保持安全距离。现场海事执法人员对清道护航编队、担杆定线制水域船舶进行现场监管,并与广州船舶交通管理中心联动,管控影响清道护航编队航行安全的无关船舶。   据悉,“挑战者号”船长345米,可存储26.3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是全球最大的FSRU,它集LNG接收、存储、转运、再气化外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兼具LNG运输船功能。FSRU内的LNG再气化后,将经两条海底管道向香港龙鼓滩发电厂和南丫发电厂输送天然气。   据悉,香港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有限公司是香港中华电力有限公司(中电)及香港电灯有限公司(港灯)的合资企业。为配合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30+及支持香港增加天然气发电,考虑到环保和香港土地资源稀缺,中电和港灯均认为采用FSRU的技术,在香港兴建海上LNG接收站,不仅能长远提高能源可靠性,更有助提升香港在全球市场取得天然气供应的竞争力。   2016年5月初,中电控股宣布拟在香港海域建设香港首个海上LNG接收站。2019年4月,香港特区政府历经三年最终批准青山发电有限公司联同香港电灯有限公司在索罟(Shek Kwu)群岛以东水域建造及运营FSRU。接收站的码头为双泊位设计,可供一艘FSRU和一艘LNG运输船停泊。FSRU内的LNG再气化后,会经两条独立的海底天然气输气管道输送至龙鼓滩发电厂和南丫发电厂的气体接收站。   2020年4月,海油工程与香港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有限公司、青山发电有限公司、香港电灯有限公司三家甲方公司完成香港海上LNG接收站总承包合同签订。合同总金额46.91亿港元,当时约合人民币42.83亿元。该项目计划于2020年4月开工,预计完工日期2022年3月31日。   今年3月,中电和港灯表示,已经发出投标书,购买香港首个海上LNG接收站的试运行货物。目前,该项目的海上码头及两条海底输气管道工程已经完成,正进行投产前调试工作,预计接收站最快将于今年年中投入运作,有望成为中国第27座投产接收站(包括台湾地区2座接收站)。
05-10

权威部门话开局丨能源安全保障四方面发力 迎峰度夏五处着手——国家能源局详解今年能源安全保障工作

  新华社北京4月12日电题:能源安全保障四方面发力迎峰度夏五处着手——国家能源局详解今年能源安全保障工作   新华社记者戴小河   能源安全事关全局。眼下正值迎峰度夏的准备阶段,今年夏季电力保供是否充足?在全球能源供应紧张的背景下,我国能源安全是否有保障?能源消费结构转型迫在眉睫,目前可再生能源发展遇到哪些瓶颈?   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在国新办12日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回应了上述关切。   4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综合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梁昌新,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司长刘德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介绍“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四方面发力保障能源安全   “当今世界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加,不断冲击全球能源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去年以来,在全球能源供应紧张的形势下,我国以能源供给能力和质量的持续提升,实现了能源供应的量价齐稳。”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说。   未来一段时间,能源消费还将保持刚性增长,新能源安全替代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化石能源还需发挥兜底保障作用,部分能源技术装备尚存短板,极端天气对能源稳定供应的影响日益凸显,给能源安全带来了多重压力。   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从四个方面着手保障能源安全。一是立足国内,多措并举增加能源供给能力,加强煤炭先进产能建设,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加大清洁能源供给,加强能源储备能力建设。二是提升能源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加强关键技术攻关,补齐产业链短板。三是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使能源消费越来越多由非化石能源保障。四是强化能源安全风险的预测预警,继续制定和实施相关的能源保障预案,确保我国能源供应稳定。   迎峰度夏五处着手   “今年预计全国最大电力负荷将超过13.6亿千瓦,较去年有较大的增长。”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司长梁昌新说,据研判,今年我国电力供应总体有保障,部分省份在高峰时段可能会出现用电紧张,国家能源局将加强统筹协调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抓好监测分析预警。做好电力供需形势常态化监测工作,迎峰度夏期间,按照“一省一策”抓好电力保供工作。汛前继续密切监测云南、贵州等地的来水情况及供需形势,充分考虑汛期来水的不确定性,提早准备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工作。   二是加大支撑性电源和输电通道建设投产。按照“适度超前、留有裕度”原则,督促各类电源迎峰度夏前投产发挥保供作用。其中,支撑性电源不少于1700万千瓦。持续优化区域主网架结构,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三是确保电煤充足供应。重点保障电煤供应的量、质和价。督促指导地方加快建设煤矿手续的办理,推动已核准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在建煤矿进一步优化工期安排,尽快投产达产。督促各省份密切跟踪电煤中长期合同协议保质保量签订和履约情况,积极做好督促落实和协调工作。   四是全力做好机组稳发满发工作。督促发电企业落实电煤、燃气的稳定供应,保质保量签订电煤和燃气的中长期合同协议,并加大力度监管履约情况。督促发电企业强化生产运行和设备的运维管理,坚决服从调度指令,确保发电机组顶得上、发得出、稳得住。   五是科学做好负荷管理工作。督促地方引导社会支持、理解、参与需求侧响应,进一步提升需求侧响应能力,有效消解高峰时段压力,督促地方进一步优化有序用电方案并精准细化执行。   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三个挑战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还面临三方面挑战。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介绍,第一个挑战体现在并网消纳方面,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传统电力系统在规划建设、调度运行等方面已不能适应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要求,在局部地区新能源并网消纳压力比较大。   “要素保障是第二个挑战。”李创军说,新能源发展土地需求大,要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需要在用地用海、生态环保等方面进一步与相关部门加大政策衔接协调力度。   第三个挑战是消费利用。为积极适应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新要求,需要进一步引导全社会消费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主动性。   针对上述挑战,国家能源局将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统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灵活性。完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抓紧出台可再生能源绿证全覆盖、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相关政策,明确绿证的权威性、通用性、唯一性和主导性,扩大绿证核发和交易范围,推动绿证核发全覆盖。
05-10

一季度我国光伏产业运行良好,各环节产量均创新高

  2023年4月14日下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组织召开2023年第一季度光伏行业发展形势座谈会。本次会议由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亮主持,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干部王赶强出席会议,30余家行业领先企业主管领导参会并发言。   季度座谈会旨在加强信息交流,凝聚发展共识,科学研判趋势;在强化上下游协同发展、充分了解行业发展形势及最新动态的同时,有效开展行业风险预警等工作。   王亮副秘书长指出,2023年一季度,我国光伏产业运行良好,各环节产量均创新高,智能光伏应用持续升级。近日,国家能源局印发的《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广大空间。在介绍协会近期开展的相关工作时,王亮副秘书长表示,针对行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协会秘书处将协调各方积极应对,并形成报告向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反馈。希望光伏企业能够多提供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各企业代表分别就2023年第一季度产能产量情况、进出口情况、国内及国际市场业务等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对未来价格波动趋势与光伏市场发展做了预测,并对欧盟委员会出台的《净零工业法案》草案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影响、当前供应链价格波动影响以及光伏配置储能的情况等行业发展的热点问题提出了相关看法和建议。
05-10

完善供应体系 确保能源安全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能源保障

  4月12日,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等介绍“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能源生产总量10年增长33%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的主战场。章建华介绍,新时代10年来,能源发展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绿色低碳转型站在新起点。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0年增长2.8倍、达到12.7亿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7.8个百分点、达到17.5%。   能源安全保障迈上新台阶。煤、油、气、核、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不断完善,能源生产总量10年增长33%,有力保障了能源供需和价格总体稳定,支撑国民经济年均6%以上的增长。   创新发展走上新赛道。清洁能源产业形成全球领先优势,光伏、风电关键零部件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70%,高效光伏发电、大容量风电、“华龙一号”核电、新型储能等新技术研发应用加快推进,能源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章建华介绍,接下来要向纵深推进能源革命,推动能源体系变革呈现“三新”特点:能源结构“新”,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方式绿色转型,加快主体能源由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转变;产业体系“新”,加强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攻关,积极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化石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供用能模式“新”,持续增强能源生产供给和储备调节能力,跨区域输送和区域自主平衡并重,推动供用能模式向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等转变。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介绍,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新突破,进入大规模高质量跃升发展新阶段。但当前在并网消纳、用地用海要素保障、消费利用主动性等方面还面临一定挑战。接下来将重点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保障新能源“发得出、供得上、用得好”;统筹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加大新能源项目复合用地用海相关政策研究,保障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完善绿色电力证书制度,在全社会营造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氛围。   提升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司长刘德顺说,国家能源局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以“需求牵引、数字赋能、协同高效、融合创新”为基本原则,提出了加快行业转型升级、推进应用试点示范、推动共性技术突破、健全发展支撑体系以及加大组织保障力度等方面的多项举措,培育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优势。   聚焦能源安全保障等5个方面全面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今年以来,我国生产生活加快恢复,工业用能增速明显提高,能源消费小幅增长,全国能源供需总体平稳。”章建华说,能源行业将聚焦能源安全保障、清洁低碳转型、科技自立自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等5个方面,全面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   全力提升能源安全保障水平。“始终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为最重要的使命任务,立足我国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章建华介绍,一方面,增强化石能源兜底保障能力,发挥好煤炭“压舱石”作用,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确保国内原油产量长期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自给率不低于50%,强化煤电支撑性调节性作用。另一方面,提升非化石能源替代能力,形成风、光、水、生、核、氢等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调峰气电、新型储能建设,加强配电网改造升级,支撑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全力推进碳中和碳达峰工作。   加快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实现能源结构转变,力争未来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到2035年,新增电量80%来自非化石能源发电;本世纪中叶,非化石能源成为主体能源。此外,还要实现能源系统和形态转变,实现能源空间布局转变,加快发展分布式能源、沿海核电、海上风电,实现能源“从远方来”与“从身边来”协同发展。   加快推动能源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积极培育重点产业链和关键环节,不断提高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能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数据链深度融合,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实现能源产业价值链向高端化、现代化迈进。   释放能源体制机制活力。以法治为基础,加快推进能源法制定以及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修订。以改革为动力,建立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破解新业态新模式在系统接入、市场交易等方面的壁垒。以监管为抓手,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保护和激发能源市场主体活力。以政策为保障,有序衔接绿证市场、碳市场、电力市场,促进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协同。   积极开创能源国际合作新局面。深入推进与重点能源资源国的互利合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合作,巩固拓展能源贸易合作渠道,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今年全国电力供应总体有保障部分省份在高峰时段可能出现用电紧张   去年,我国有效应对极端高温干旱等严峻挑战,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等重点时段能源供应总体平稳。今年电力迎峰度夏的形势如何?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司长梁昌新介绍,预计今年全国最大电力负荷可能超过13.6亿千瓦,较去年有较大增长。根据研判,今年全国电力供应总体有保障,部分省份在高峰时段可能出现用电紧张。国家能源局将加强统筹协调,全力做好5方面工作——   抓好监测分析预警。做好电力供需形势常态化监测工作,汛前继续密切监测云南、贵州等地来水情况及供需形势,充分考虑汛期来水的不确定性,提早准备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工作。   加大支撑性电源和输电通道建设投产。按照“适度超前、留有裕度”原则,督促各类电源迎峰度夏前投产发挥保供作用。其中,支撑性电源不少于1700万千瓦。持续优化区域主网架结构,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确保电煤充足供应。督促指导地方加快建设煤矿手续的办理,推动已核准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在建煤矿进一步优化工期安排,尽快投产达产。督促各省份密切跟踪电煤中长期合同协议保质保量签订和履约情况,积极做好督促落实和协调工作。   全力做好机组稳发满发工作。督促发电企业落实电煤、燃气的稳定供应,保质保量签订电煤和燃气的中长期合同协议,并加大力度监管履约情况。督促发电企业强化生产运行和设备的运维管理,确保发电机组顶得上、发得出、稳得住。   科学做好负荷管理工作。督促地方引导社会支持、理解、参与需求侧响应,进一步提升需求侧响应能力,有效消解高峰时段压力,督促地方进一步优化有序用电方案并精准细化执行。
05-10

中法深化能源合作意义重大

  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期间,中法双方36家企业签署18项合作协议,能源合作不仅包括油气、核能等传统能源,而且延伸到太阳能发电、海上风电、氢能、储能等新能源。   ▲中法两国能源领域大型合作项目——采用EPR技术的广东台山核电一期工程。资料图片   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法国总统马克龙于4月5日至7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4月6日下午,习近平主席同马克龙总统举行会谈,双方一致认为,应该坚持稳定、互惠、开拓、向上的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大方向,为中欧关系带来新气象,为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作出新贡献。7日,双方发表了中法联合声明。   在中法联合声明中,“能源”一词出现频率达到6次,“气候”一词达到9次,“碳中和”一词也出现了4次。显而易见,深入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了中法合作的重点议题。   中法能源合作源远流长。近年来,中法能源企业在油气、核能、可再生能源领域均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以过去的友好合作为基础,未来两国将在能源领域挖掘更多合作潜力,不断谱写中法能源合作新篇章。   合作范围明显拓宽   马克龙访华期间,中法两国企业推出的能源合作成果比比皆是。4月6日,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双方36家企业签署制造业、绿色、新能源、创新等领域18项合作协议,不仅涉及油气、核能等传统能源领域,太阳能发电、海上风电、氢能、储能等也成为中法企业未来的合作方向。   “中法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核能领域开展了40年的合作。两国能源主管部门间多年来建立了良好的对话与合作机制,”中国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在会见法国电力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雷蒙和法马通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丰塔纳一行时强调,“希望中法双方企业继续努力,在巩固现有合作项目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合作机遇,不断深化中法能源合作新内涵。”   从双方最新签署的中法联合声明来看,中法双方在推动能源转型、应对气候变化、建筑领域减排等多个方面达成了合作,同时也提出将加强在生态保护、推动完善全球核治理等多个环保领域的沟通。多位受访专家都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中法联合声明中体现的能源合作空间较以往有了更大拓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法两国在过去两年陆续提出碳中和目标,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双方合作所涉及产业领域不断丰富,是中法能源合作的一大进展。同时,中法联合声明还涉及保护生态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核废料后处理等领域,这意味着中法两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也达成了一定共识。”   马克龙访华之际,法国商务投资署同期组织了中小企业商务代表团来华考察。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欧洲经济项目负责人董一凡看来,此举代表着中法企业经贸合作正在逐步细化,不仅大型能源企业合作有所加深,中小企业乃至初创企业也在积极开拓中国市场,“双碳”目标下中法企业合作空间巨大。   优势互补互惠共赢   杜祥琬表示,中法两国能源领域战略方向一致。“俄乌冲突带给欧洲的一大教训是‘能源的饭碗没有端在自己手里’,欧洲要实现能源自主可控,就要发展可再生能源,这一目标和中国当前的能源战略不谋而合。虽然中法两国当前能源结构不同,但在能源自主可控和碳中和目标引领下,两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力度空前。”   “法国核能技术和相关产业链发展成熟,且具备丰富的海外项目开发经验。而中国不仅是可再生能源制造大国,更是技术和应用强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具备优势。对法国来说,要降低对核能的过度依赖,推动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必不可少。”董一凡称,“在此情况下,中法双方在能源领域可以形成很好的互补,在产业链、资金、人员交流等方面达成深入合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务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董秀成也提出了类似观点:“欧盟制定了明确的碳中和目标,法国也正在不断探索能源转型新路径。中国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技术发达,以光伏组件为例,欧洲是我国组件主要出口地区之一。随着绿色能源需求不断提升,预计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对光伏组件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   光伏产业市场调研机构Infolink Consulting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光伏企业共计出口154.8吉瓦的光伏组件,较2021年增长74%。其中,超过一半的光伏组件出口到欧洲市场,欧洲成为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先,产业链发达,成本相对较低。未来,中法能源合作将拓展至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电动汽车等新兴能源领域,中法能源企业也十分期待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及更为广阔和开放的市场环境。   有力支撑法欧战略自主   过去一年,在世界经济逐渐复苏的背景下,中欧双边经贸投资合作保持良好势头。中国贸促会发布的《欧盟营商环境报告2022/2023》显示,2022年,中欧双边货物贸易总额达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2.4%,中欧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中法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具有独立自主传统的大国,务实合作的丰硕成果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繁荣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全球能源市场的两大力量,积极开拓第三方市场也是中法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法联合声明提出,双方致力于已确定的第三方市场合作项目的后续落实。两国政府鼓励企业、金融机构及其他主体在可适用的国际高标准基础上在第三方市场开拓新的重大经济合作项目。   根据中法第三方市场合作第四轮示范项目清单,双方合作区域涉及非洲、中东欧等地,主要包含基础设施、环保、新能源等,合作方式也灵活多样,涵盖联合融资、共同投资、中方EPC总包+法方投资开发等,将对第三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董一凡指出,独立自主外交是法国平衡大国关系的重要杠杆,法国深化对华经贸合作一定程度上为法国乃至欧盟范围内的战略自主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中法中欧加强务实合作将是推动全球和平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在应对全球性危机、完善全球治理方面将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   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林伯强认为,气候危机不分国界,要实现2050年将全球气温上升限制在不高于工业化前水平1.5摄氏度目标,加强能源领域双边合作是重中之重。中国和法国分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代表,两国在能源领域各有优势,在应对气候危机方面也面临不同的挑战。基于全球能源绿色转型大目标,中国和法国携手共进,加强协同合作,在技术上取长补短,将促进气候问题的解决。
上一页
1
2
...
6

关于我们

西安旗舰AG服务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根植于古都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公司专注于清洁能源深度与广度应用,立足于产、运、销全产业链资源整合。

联系方式

高新区科技路48号创业广场A座601室

公众号

二维码

在线留言

留言应用名称:
客户留言
描述:
验证码

技术支持:     seo